靈山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欽州市中部。地處東經 108 °44 ′12 ″~109 °34′16 ″、北 緯 21 °50′38 ″~ 22°39′16″之間。東和東南與浦北縣接壤,西臨欽州市欽北區,南鄰合浦縣,西南接欽州市欽南區,北和西北分別與橫縣、南寧市邕寧區交界。欽江及黎欽鐵路、六欽高速公路、209國道過境。轄17個鎮2個街道、411個村委會(社區),縣人民政府駐靈城街道,行政區域面積355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54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6.57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996萬公頃。林地面積20.634萬公頃。社會用電量16.87億千瓦時。等級公路里程2352.31千米,其中二級以上公路432千米。主要旅游景區有六峰山風景名勝區、大蘆古村文化生態旅游區、廣西桂味荔枝農業生態園、煙霞山景區、羅陽富硒谷生態莊園、奇石湖生態農莊等,其中大蘆古村為國家級4A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廣西楹聯第一村。全年接待游客923.88萬人次,旅游消費總額98.1億元。主要礦產資源有花崗巖、石灰巖和石膏,其中石膏礦儲量約5000萬噸。地方名特產有荔枝、茶葉、龍眼、香蕉、水牛奶、香雞等。是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名茶之鄉。2021年,靈山縣獲“2021年中國西部百強縣”“2021農產品電商百強縣”“廣西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先行推進縣” “2020年度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先進縣”等稱號。
【建置沿革】今靈山縣境,古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靈山縣境屬象郡地。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今靈山縣境歸南越國管轄。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年),今靈山縣境屬南粵王轄地。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今靈山縣境屬合浦郡地。 漢建安八年(203年),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三國時期,今靈山縣境為吳國轄地。黃武元年(222年)今縣境屬交州合浦郡轄地。吳黃武五年(226年)吳國從交州一部劃出設置廣州,今靈山縣境屬廣州合浦郡地。黃武六年(227年)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晉朝,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設置宋廣縣,縣治在今陸屋鎮古城村,隸屬同年設置的宋壽郡(郡治在今欽州市欽北區)。齊設置封山郡及安金縣,郡、縣治均在今武利鎮安金村,隸屬越州(州治在今浦北縣)。梁中大通四年(532年),設置宋廣郡,與宋廣縣同駐今縣陸屋,隸屬安州。改安金縣為封山縣,改隸合浦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宋廣郡、縣廢改為新化縣,隸屬安州。次年,新化縣又改為內亭縣,隸屬欽州;并設置南賓縣,縣治在南賓寨(今舊州圩西南側),隸屬欽州。開皇二十年(600年),設置遵化縣,縣治在今新圩鎮新院村,隸屬欽州。大業三年(607年),內亭、南賓、遵化改屬欽州改置的寧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內亭、南賓、遵化等縣復改屬欽州。次年,設置南亭州,州治在今陸屋鎮。領轄原隸欽州之內亭、遵化等縣,以內亭縣為州治。貞觀二年(628年),南亭州廢,內亭、遵化兩縣復隸欽州。貞觀十年(636年),欽州州治遷南賓縣南賓寨(一說元和年間欽州遷治),南賓縣治遷建峰子嶺南(今靈城街道棠梨村境內),并更名靈山縣(此更名時間據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所載;另一說為天寶元年,即742年,為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所載)。因縣西一里永寧坊有石六峰,其山純石平地聳立六峰,內一峰曰龜峰。龜乃靈物,故以名縣。天寶元年(742年)靈山、內亭、遵化三縣改隸寧越郡。乾元元年(758年),靈山、內亭、遵化三縣復改隸欽州。五代屬南漢轄地。靈山、內亭、遵化三縣隸屬欽州。宋開寶五年(972 年),欽州并省 廢遵化、內亭、欽江等縣入靈山縣。 治平二年(1065 年),靈山縣治從峰子嶺遷石六寨(六峰山東側,即今縣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靈山縣改隸欽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靈山縣改隸欽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靈山縣改隸欽州。洪武九年(1376 年),靈山縣又改隸廉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靈山縣復隸欽州。清朝,靈山縣隸屬廉州府。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朝廷將縣屬秋風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平吉等地)、博莪練(今欽州市欽南區的那麗、那彭、那思等地)、菩提練(今欽北區的那香、長灘等地)、青塘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青塘等地)撥給欽州。民國元年(1912年),靈山縣改屬廣東省欽廉軍政府綏靖處。民國3年(1914年),靈山縣改屬廣東省欽廉道。民國9年(1920年),靈山縣直隸廣東省政府。民國19 年(1930年),靈山縣改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靈山縣改屬廣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靈山縣改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靈山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5月14日,靈山縣隨同欽廉專區委托廣西壯族自治區代管。同年9月21日,靈山縣析出那樓、光華、那路、新江、那禮、百濟、均安、靈華等 8 個鄉,劃歸邕寧縣管轄。同月27日,靈山縣改屬欽州專區。1952年3月8日,靈山縣正式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管轄。1953年 6 月,靈山縣析出舊時路、長山、橫山(升平以南),劃歸合浦縣管轄;析出木山鄉,劃歸橫縣管轄。并劃轄原屬橫縣的鄧塘、嶺平、沙塘等地。1955年5月31日,靈山縣改屬廣東省合浦專區。1959年3月20日,靈山縣改屬湛江專區。 1965年6月26日,靈山縣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1 年,靈山縣改屬欽州地區。1994年6月28日,撤銷欽州地區和縣級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靈山縣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至今。
【行政區劃】2021年年末,全縣轄新圩、佛子、平山、石塘、豐塘、平南、煙墩、檀圩、那隆、三隆、陸屋、舊州、太平、沙坪、武利、文利、伯勞17個鎮和靈城、三海2個街道,下設村居委會358個,社區居委會53個。
【人口】2021年,2021末人口168.71萬,其中農村人口137.03萬。人口自然增長率4.93‰。
【民族】2021年,全縣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中,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等34個民族。其中,漢族、壯族為世居民族,其余少數民族因工作或婚嫁等遷來。有壯族等少數民族3.13萬人。
【宗教】靈山縣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主要宗教活動場所有靈山觀音寺、武利青云寺、六峰山北帝廟、舊州上井北帝廟、靈城福音堂、陸屋基督教聚會點、伯勞天主教堂、檀圩五馬嶺天主教堂等 8 個。靈山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堅持“保護、管理、引導、服務”的宗教工作理念,積極貫徹落實各項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全縣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安全有序。
【語言】靈山縣境內的日常交流語言,以粵語、靈山方言(靈山話)為主。部分鄉鎮的部分地區操鄰縣方言。此外,個別地方操肇慶話、新民話(客家話)、壯語等。20世紀80年代后期,靈山縣中小學校開始推行普通話,縣城交際語言逐步出現普通話。進入 21 世紀,學校授課以普通話為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多以普通話為主。進入縣城中學校任教的教師,普通話測試要達到教育部規定的級別;機關、企事業單位會議、對外交往與接待全部使用普通話。在縣城,學生與家長、商場購物、宣傳活動、公共場所交流等也時常使用普通話。
【地理位置】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的欽州灣畔,欽州市東北部,東鄰欽州市浦北縣,西連欽州市欽南區、欽北區,南接北海市合浦縣,北臨南寧市邕寧區、橫州市。地理坐標為:北 緯21°51′— 22°38′,東 經108°44′— 109°35′之間。全縣總面積3558平方千米。黎欽鐵路、六欽高速公路、大浦高速公路、在建的南寧至湛江高速公路、209 國道以及多條省道過境,交通便利。六萬大山余脈自縣境東北部伸入,在縣內形成羅陽山山脈(主峰海拔869.6米,為縣內最高峰)和東山山脈(主峰海拔714.9米); 十萬大山余脈自縣境西北部伸入(主峰雞籠頂,海拔 604.3米)??h內河流主要有欽江、玉麓江、那隆江、大平江、舊州江、青坪江、武利江、平銀河、沙坪江、平南江、修竹江、黔爐江等。其中,欽江主干流發源于靈山縣境,境內長93千米。
【氣候】靈山縣地處廣西東南面,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宜人,氣候資源豐富。氣候特點是:明顯的季風氣候,夏長冬暖,夏濕冬干;熱量條件豐富,冬無嚴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雨季較長,但雨量分配不均,無霜期長,四季宜耕。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冬季偶有寒潮、霜凍;夏有臺風、暴雨;春有低溫陰雨;秋有寒露風。此外還時有春秋旱。2021年年平均氣溫23.1℃,年極端最高氣溫37.0℃,極端最低氣溫2.7℃。年總降雨量1319.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極端最小相對濕度18%。無霜期363天。全年日照時數1683.7小時。年平均風速2.2米/秒,年最大風速10.4米/秒,年極大風速19.2米/秒,最多風向為NE(東北)風。年蒸發量1099.0毫米。
【河流水系】靈山縣境內大小河流124條,河流區間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4條。全縣沒有外來過境河流,全屬于水源始發地之河流。分沿海(北部灣)沿江兩大水系,沿海水系又分欽江、南流江、大風江和茅嶺江4個水系。
【土地資源】2021年底耕地保有量63251.96公頃。全縣土地資源面積355758.19公頃,其中:濕地30.15公頃,耕地63251.96公頃,園地44364.97公頃,林地203495.66公頃,草地3210.84公頃,水域10710.5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2575.19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17.44公頃,水工建筑用地148.40公頃,其他5353.05公頃。
【經濟發展】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4.2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52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3.86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43.3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3.8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26519元。 財政收入15.84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28 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9.63 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96.8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31 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0.4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60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26元,人均消費支出20672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4元,人均消費支出9982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298.07億元。
主辦: 靈山縣人民政府
承辦: 靈山縣電子政務信息中心